東方和西方的學生, 是完全不一樣的
在美國讀過幾年書, 帶給我最重要的不是學術知識的衝擊, 而是文化的洗禮. 我的觀察, 就是從西方的學生開始.
台灣的大學生過得很快樂, 熬過了中學時代沒日沒夜地 K 書, 上了大學終於可以把發條調鬆一點了; 西方的學生正好相反, 中學時玩得有夠爽, 上了大學, 發條就得上緊了. 日後決定性的差異, 就從這邊開始. 我在美國念研究所的時候, 每個學期修三門課, 不多不少剛剛好. 修四門課表示你有種, 修五門課, 表示你不要命了.
因為每一門課都很重. 作業很難寫, project 很大很難做, 考試的題目靈活, 沒什麼選擇填充題讓你投機. 抄作業或是抄 project, 被抓到輕則社區服務, 重則死當記過退學, 更不用說考試作弊.
台灣比較不一樣, 作業可以抄, project 可以交屍體給助教, 考試有很多考古題可以背. 真的被當了, 還可以去敲教授的門. 要過關, 實在不是難事.
老美不吃你這一套
平常上課氣氛一片和諧, 等到要交東西的時候, 一翻兩瞪眼, 有就是有, 沒有就是沒有.
台灣的老師對學生是很好的, 講人情, 留情面. 老美講求實用主義, 你可以說他現實, 但是你不能不知道, 人家的頂尖大學, 是這樣子在訓練學生的.
除此之外, 美國大學生皮繃很緊還有一個原因: 他們大部分人的學費是自己付的
無論是獎學金, 貸款, 打工也好, 他們大部分的父母讓他們比東方的孩子更早學習獨立, 上大學就是成年人, 學費自己去賺, 有沒有辦法念下去完全看自己. 東方正好相反, 大部分的人, 學費是父母給的. 這與東方人喜歡把財產積蓄留給子女是一樣的現象; 我們常常看到西方人把自己的身家大部分都捐出來, 留給子女很少的財產或是完全沒有, 老子賺的錢老子我自己用, 你賺的錢也不用拿回來孝敬我.
所以文化不同, 也造成了東西方學生上大學之後, 心態有明顯的差異
我似乎還沒有談到實作能力, 那是因為答案已經很明顯, 西方學生的實作能力, 早在大學四年教育時, 一個接一個紮實的 project 裡面養成了. 所以我認為, 實作能力跟論文體制毫無關係, 這些西方頂尖大學的學生, 還沒開始作研究就已經有很強的實作能力了, 跟論文無關. 在我的觀察, 反倒是跟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的關係很大. 西方好大學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後直接投入職場的比例比台灣高, 直升研究所比例較低, 因為他們大學畢業之後, 已經是一批可用之人, 獨立性和實作能力相當成熟. 很多人選擇投入職場累積更多經驗之後, 再回研究所累積更多專業. 東方的學生呢? 大家可以問問看自己.
所以, 如果真的有 “獨尊論文” 或是 “論文型老師或學生” 這些現象, 那是果, 不是因
東方學生唸書是一條龍念上去, 念到沒辦法往上念了才出社會, 如果大學沒有累積一定的實作能力, 他們的論文自然會往理論的方向去靠, 形成了理論很強, 實作偏弱的現象.
所以我認為, 教育和文化才是主因, 至於論文體制的問題和獨尊有 SCI 點數論文的現象, 這些都是文化現象. (在台灣, 升遷的阻力最小路徑是論文期刊的點數, 而在東方社會, 尤其是台灣, 對於文憑又很在意. 因此, 對於那些想要升遷的人, 也是走阻力最小路徑, 他們拿文憑不是想要做研究, 而是在升遷的點數上面,可以有加分.)
所以論文體制或許有問題, 但跟實作能力卻無相干, 而是另外一個問題. 所以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來看, 我認為實作能力真正的關鍵在於大學教育制度和文化.
(特別感謝 Mr. Monday 對於本篇文章中論文體制部分的補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