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十年樹木 百年樹人

蘋果(代表 姚仁祿):

大陸的火車失事,讓我想起「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老話。

世界進步飛快,大家忙著競賽追趕,國家、企業都一樣,
往往忘記領先容易,維持難。

領先,可以借腦袋,大陸近年,在建築與工程的飛躍進步,
大致循著「借腦袋」的路徑發展;
藉由外來腦力的支撐,硬體建設,
進步飛快,是可能的。

然而,讓領先的硬體,繼續維持局面,
借腦袋,就不靈了;
硬體之後,需要靠「換腦袋」才能繼續維持。

換腦袋的關鍵概念,就是理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樹木,是硬體建設,
十年光陰,可以看見林木成蔭....
樹人,是軟體建設,
百年(三、四代人),才能感受真正的變化....


蛇(代表 蔣友柏):

週三時,為一個大陸的龍頭通路演講。
我的第一個point就是:
『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
所謂的傳產,不過是一票老又不想退、不想改的先民
所創造的「藉口」。
而正在擔心會被「打」的時候,
對方的總裁 (79歲,第一次見面)卻說:
『我知道自己已老,所以退出經營。
   而剩下的老兄弟,不想換腦袋,就砍了腦袋。』
這,就是我所欣賞的農夫。 
重視種子,呵護過程,承受無常,
但在有成時,接受換腦袋是必要的。
因為新興可用資源換,但新心卻只能長期養成。


蘋果:

但是,「決心」換腦袋,與「有能力」換腦袋,
是兩回事。

換腦袋,是知識+心態,共同置換的工程;
換「知識」,屬於樹木的領域,簡單一些....
換「心態」,屬於樹人的領域,複雜得多,
也需要長時間(你說的長期養成)....

你說得對,組織的領導人,必須是農夫;
好農夫,不會揠苗助長,
也不會為了收成表面好看,打藥美容。

我擔心的,是家長、教育界、企業界與政府,
對於打藥美容式的「十月樹人」比較感興趣,
對於長期養成的「百年樹人」,
大家是毫無興趣的。


蛇:

你所擔心的,在普遍的狀態下,是必然的。
家長看的是成績;教育看的是考績;
企業看的是業績;政府看的是奇蹟。

這些,都是面子為主的打藥美容。

有一個朋友告訴過我:

企業家要認知:
100顆種子,只會有50顆發芽,
25顆長大,15棵開花,5顆結果,
1顆甜﹍
但過程卻是要持續性的,除草、施肥、灌溉﹍
一樣重覆無聊的動作,
才有可能創造出偶然的甜果。

如果用我常觀察的品牌現象來看,
看現在台灣的「大」品牌,
要的也只不過是面子。
試想,當"董事"就能年領進1億時,
只要顧好面子就好了。
就算為了"美容"品牌形象而「自願」降低至5000萬,
還是在用”打藥”的方式,
讓大眾買單自己的私利。

試想,當"信徒"就能買到贖罪的門票時,
爭的,就是「位子」。
因為位子越高,所換到的面子就越大。

這一些,就是現在的十月樹林。 
要養成百年樹人,在我這代,
就必須讓手髒一點,
先清個場。


蘋果:

還是不禁要說,你的「面子說」,確實說得很實在;
許多人爭面子,搶裡子,
卻忘了只有長果子才實在。

負責的農人,只能努力,讓樹上「長果子」,
「面子」是長不出來的。


蛇:

我自己就是在”面子說”的環境中長大的.
所以對此,天線比較敏感.
也因為自己曾經是”面子說”的信徒,
所以知道其中的奧妙.
而這一些打藥美白的速成面子,
 一度讓我看不起農夫。

所以我說,30歲前,我都還未活過。

現在,清楚的知道,我不是農夫的料。
我擅長的是開墾、探險,所以要與農夫配合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應。

了解自己,認知弱點,就有可能”退”,
讓之前開始的樹木,
在別人的手中,成為樹人。



蘋果:

這就是我佩服你的原因!
每天播下一顆種籽,
也許我們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全部;
然而,久而久之,自己播種的種籽,
在別人手中,就會成為一片片的樹林....

為百年樹人,努力吧。


蛇:

佩服兩字有點嚇到我了….
我是很期待,有一天,可以從遠方賞林。

地下室

地下室

蛇(代表 蔣友柏):

一從日本回來,
就面臨了一個很少碰到的挑戰:走樓梯
起因是,我大樓的電表在B1
B1的產權不知為何,被賣掉了。 
而收購的屋主,強硬的表明:
『就算被告,也不讓任何人,
 經過他家,修理公共利益。』

所以,4天中,我走了157層樓。

而這96小時中,
所謂的管委會,找了議員、 里長、 台電、消防局、警察...卻沒有任何動作。 
因為大家都不敢擔責任,大家都怕事。
每一次的開會,也都只是浪費時間在同仇敵愾上,
而沒有面對此事無法兩全的事實。

但有趣的是,當我把
『不處理此事,住戶可以對管委會做出的「合法」動作』
「嚴重」的對管委會解釋後,
6小時後,這個問題就消失了。

樓梯,依舊恢復成逃難時才會用到的「公設」;
電梯,讓小孩出門的意願再次的「高漲」。
所以,在”氣”到時,
用適當的恐懼,是可以重燃希望的。


蘋果(代表 姚仁祿):

這就是為什麼,宗教設計出「天堂」與「地獄」的概念。

天堂的概念,讓我們「期待」美好,願意行好....
地獄的概念,讓我們「恐懼」報復,不敢作惡....

現代行銷,也是這樣,
期待變成好身材,恐懼變成大胖子,
不也是如此?

所以,真正的道德者,
在力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時,
是不應該本著「期待」美好,
與「恐懼」報復的心理的。


蛇:

這也就是多年前開始對大眾解釋的「設計本質」。

設計:希望前的恐懼,用的工具是設計、體驗。
品牌:恐懼後的希望,用的方式是體驗、設計。

只是像你所講,做多的,看多了,傷多了,得多了,
反而心平了。
當心平了,
反而更會拿捏恐懼與希望。 
只是越騙越誠實,越做越直接。


蘋果:

認識你這些年,你確實進步許多。
佩服你,越走越實,越做越直。

也許,個性使然,我一直認為「實與直」
雖然不會最平坦,
卻是人生沿途,風景最美,
也最值得回憶的路。


蛇:


我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是誰? 還看不到蓋棺定論,
但我已知道, 想要留下一些勇敢的故事。

「實」與「直」絕對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但卻是一條有感染力的小道。

可惜的是, 還沒有足夠的本,
讓平台上的有心人,
有執行「實」與「直」的決心。



蘋果:

要有感染力,應記得:
大江,總要東去;
浪,總會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雖然,我行事喜歡蘇東坡的詞: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然而,做人,我喜歡他的另一段: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蛇:

就如以往,我的道行還未到位,
所以我行事是以Steve Jobs的:
Why join the navy when you can be a pirate? 為準;
而做人則是用Robert William的:
God gave man two brains,but only enough blood to operate one at a time為戒。
不過,在還未上位時想到退位,
是一件必須要做好的功課。


蘋果:

嗯,你的結語好。
上台演戲,記得「導演」隨時會請你下台,
如何即時演好下台的身段,
不拖拉壞戲,是許多人學不會的。
我們在人生、事業的旅途中,
心,要活在當下,
才不會:
1)對美好的事,有過度的期待,
2)對厭惡的事,有過度的恐懼;
但是,總要深深理解「有因必有果」,
「有始必有終」。

奈良鹿

奈良鹿

蛇(代表 蔣友柏):

幾天前,去了東大寺,除了驚訝日本古工法的執著,
也看到了未成家前,其它成員所見。
但除了讚嘆之外,對於在城市中閒晃的野生鹿群,產生了濃厚興趣。
似乎,經過刻意的設計後,人的非自然生活空間,
可以與極自然的其他物種融合在一起。
如果,不是在扮演牧鹿人時,被一頭熱情的公鹿用力的輕吻了腰間,
我應該會投資很長的時間,體驗”融合”的平衡。
如今,看著已要退去的傷痕,後悔因為一點小傷而忽略了交流。

蘋果(代表 姚仁祿):

奈良的日本古建築,不止深植著中國盛唐的工藝基因,
基本就是唐式建築。
東大寺建於西元733年,那一年,陸羽出生,
也是唐玄宗在位的時期,日本來唐留學生,許多是僧人。
我對那個時代,有許多的嚮往,甚至可以說是鄉愁...
所以,在奈良漫步時,總是依依不捨。
可惜,木建築容易毀於火災,
現在的東大寺金堂(世界最大木構造),是1709年再建的。
我喜歡你說的人與動物「融合」,相互不怕,才有機會「融合」;
奈良東大寺的鹿園的鹿,就像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的鴿子,
不怕人是出名的...
2006年春,我與淨兒在園中漫步,
鹿兒把頭伸進淨兒的提袋,倒是讓她又驚又喜。


蛇:

謝謝分享。
如果細細的連結,其實,設計就是寫出一種融合的formula
只是像所有實驗一樣,過程是充滿驚險的。
再加上許多的component都是掌控在別人手上,
所以更需要有「不怕」的精神
所以就如同您教導的,以膽大與心細做創意的兩條腿
(重點是雙手的靈活度與腦的成熟度也要夠)
以空想,有可能,
陸羽是起始了一種融合,
而大火,只是完成了陸羽開始的不怕。


蘋果:

有意思!
陸羽茶經,有十章;我喜歡第五章「茶之煮」,談到的「火」與「水」。

關於煮茶生火,他說:「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膏木、敗器,不用之。」
這樣的道理,運用在「用人」的哲學,也很好;

意思是,用人:
1)要用像炭一樣,經過焠鍊的人才;
2)實在沒有炭可用,就用新的木材(新人);
3)絕對不要用有油的木材(太有經驗,卻已沾染太多氣息的人);
4)也絕對不要用敗器,壞掉長蟲的木料(陳腐之人)

經過「高溫」焠鍊的炭型人才,就是你說的「融合」。


蛇:

深刻的體驗到,只有承受萬箭後,才能無懼,也才看得到融合。
畢竟,設計是一種production
要的不是單一的美感,而是多元的掌控與配合。
要用對的「料」,才能有適時適場的茶。

最近進來了幾個新的「炭人」,
因為有家庭的壓力,加上心中的理想還未死,
表現的出乎意料的「適合」。
但也走了幾個舊的「炭人」,
多數是想要重生為勁薪,所以選擇出外遊蕩………
可能,燒炭的藝術在於「意願」與「意志」。

一杯好茶,靠的是正確的使用「意智」。
因為,多數的人,都只想跳過炭的階段,
直接轉換成鑽石。
造成,弄髒手的意願不高,
承受壓力的意志不足,
破局解惑的意智也不夠。 
成就的只是一地故步自封的「創意」。
融合,應從弄髒自己開始…


蘋果:

我們從「奈良鹿」的無懼,談到「陸羽」的煮茶木料,實在始料未及;
因緣不可思議,大概就是如此。

你說:「多數的人,都只想跳過炭的階段,直接轉換成鑽石。」
這樣的人,應該多讀物理;
鑽石,又稱為「純碳」,是極大壓力下,才有機會形成。


蛇:

因為有買,所以知道,壓力是鑽石成型的必要因素。
但碳的本質,溫度,時間,
到出土後的奴役、切工、 品牌,都是成為一顆經典鑽石的必需條件。
又有多少人願意接受花錢買的婚戒只是一塊碳?
又有多少貴婦可以無懼的對先生說:
『我要投資七,八,個零在「純碳」上』?
我認為,願意無懼的接受真實與表達真相,
才能促成融合。
這也是蘋果與蛇的的由來,白木怡言的初始。
促成融合,應從確定本質開始。

地獄行

地獄行

蛇(代表 蔣友柏):

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寫下一本書:第19層地獄。
所以細細的檢視了回台灣以後的行為,邏輯,與機運。
過程中發現,
每當碰到地獄時,撐到轉角就見天堂。
有很多人問我:如何養成用創意賺錢的能力…
我一向回答:
『要先活下來,再求活的好。』
好像,大家都認為自己可以是幸運的那一個人,
 有一步登天的機會。
這會不會是台灣創意所面臨的天花板?


蘋果(代表 姚仁祿):

台灣媒體傳播的價值觀,通常鼓勵一步登天。
殊不知,登天的人,曾在地獄焠鍊許久…

我喜歡告訴人,在地獄,只要面對天堂的方向,就是邁向天堂;
可惜,多數人,喜歡速成,不喜歡,在地獄瞥見天堂一角的幸福。


蛇:

我跟一個朋友分享過,當你願意從地獄看天堂時,
才會知道,原來,天堂是長那樣的;
如果連天堂的全貌都不清楚,
又如何知道天堂是不是你想要去的地方?
還記得前一陣子的「30歲以下不用」所造成的風波嗎?
其實,源頭就是我誠實的告訴了一家媒體,
對年輕人,不能只講成功,而要更用心的說明失敗…
當場,其主編就變臉,就開始質疑,難道所有的媒體都錯了嗎?
事實上,是市場錯了。
因為多數人不想聽到實話,
只想「任性」的被保護。


蘋果:

唉,失敗為成功之母,大家都不相信了嗎?

嗯,也許,不能分辨化學原料的百香果味,與真百香果味的一代,
就不能分辨「成功與失敗」,
更無法分辨「天堂與地獄」。


蛇:

其實,不需要分別天堂與地獄,只要務實的體驗人生就好。
為什麼一定要在天堂才快樂?
為什麼要身在地獄才努力?
一切,只不過是比較下的產物…
自在,就好…
不過,希望多一點人可以「務實」的找到「自在」


蘋果:

務實,如果是,理解:
1)擁有的常會失去,
2)不想要的常會來到;
那就是大智慧了,一定自在。

很高興,你認為不需要有天堂、地獄的分別。


蛇:

用我的話講:

Shit will always happen...at times that you think you had enough shit
Solife is a bitchbut you still need to live it and enjoy it.


蘋果:

GreatVery Demos

離婚率

離婚率

蛇(代表 蔣友柏):

為什麼多數的人都認為婚姻是美好的?
至少以我的體驗與觀察,絕少有童話故事般的婚姻 。
一張紙,一句承諾,一時的心態,
都沒有成熟到可以面對兩人世界的起伏,犧牲,和委屈,
所以,當不能再說服自己接受時,現代人就選擇用離婚來承受,
但是,如果可以認知到故事與現實的不同是必然的,
就可以多一些調整的空間,多一點互動的耐性
這個道理,難道已淪為「老派」思想了嗎?


蘋果(代表 姚仁祿):

你的看法不是老派,而是「智慧派」。

事情不如意,就從頭來過?
人生不是電玩,當然不能如此!
(原因是,從來幾次,結果都一樣)
人生,學會從不如意的地方,
以耐性開始調整,
叫做智慧增長。


蛇:

智慧派聽起來有一些「學校」的味道…
我好像已經接受,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
所以反而是順時,會讓我起雞皮疙瘩
不論事私事、公事、 天下事,
只要能學會承受,就應可以接受人生。
但要可以承受,
還真的需要碰到對的人,
在對的時間,與對的空間中。


蘋果:

凡事,有果,必有因。

這些事(無論私事、公事或天下事)會來到我們身上,
需要我們去承受(果),
必然都是我們做了某事(因)。

既然,因是我們造成,
那果是我們承受,
不就是再自然不過的道理?

何況,一樣要承受其果,
歡喜承受,比起怨懟承受,
容易度過。

舉例:用晚餐是因,洗碗盤是果;
歡喜洗,比心不甘情不願的洗,
都是洗,
卻是不同的心境。


蛇:

雖然知道要”歡喜”接受,人生才會較為快樂,但卻知易行難.

我會做菜,但卻很少做,因為除了準備菜外,還要賭「家人」的口味.

當小孩子還小時,多數是我賭輸,
因為當時,需要的是片刻的喘息,
而非努力的展現廚藝

現在小孩大了,想要多一點「quality time」,
卻因為上班累了,心態累了,
而只有在大節日時,才會考慮做菜
知道與做到是兩件事:

對我而言,與人一起分享生活,就如同演一齣戲
可以像鄉土劇一樣的誇張,
不斷的用老梗,
以心知肚明但閉一隻眼的方式過活;
可以像偶像劇一樣,
用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浪漫」幻想的度日;
也可以像政論節目一樣,
把相處建立在互相的攻擊上….
我選擇,放下劇本,
用同理心與耐心
慢慢的走出一齣不需上映的戲


蘋果:

我的經驗是這樣,也許有用:
1)婚姻關係,雙方是 co-producer
    也是演員,也是編劇,而且,也是觀眾,很複雜
  (請注意,我沒說,是導演);
2)既然關係複雜,就要單純處理(單純就是智慧)才有解;
3)何謂單純?讓步,就是單純,
     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簡單卻偉大的道理);
4)讓步,會不會失去自我?我的見解是,
    如果你的心夠寬,讓到那裡,都還是自我,不會失去。
5)小孩大了(teenager),也想加入做為 co-producer,那更複雜;
6)這時候,你就需要變成大導演了;放膽的讓生手加入,
    卻不砸掉一齣戲,
    萬一另一半擔心,又要讓他(她)安心,
    因為另一半是co-producer
7)如果,家有寵物、你有Hobby,那劇本更複雜;
8)人生如戲,不是亂說的話;只是,好戲,不容易。


蛇:

同意
也在修此道